Search

東日本大震災造成岩手縣重大的傷亡,為了追悼犧牲者,在當初海嘯侵襲的地方興建了「高田松原海嘯復興祈念公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東日本大震災造成岩手縣重大的傷亡,為了追悼犧牲者,在當初海嘯侵襲的地方興建了「高田松原海嘯復興祈念公園」,園區內有一座「岩手海嘯紀念館」,在館內透過展示物件、影片和口述歷史,對世人傳承防災知識,同時也展現復興重建的希望。

戶外的復興祈念公園,除了有知名的復興象徵「一本松」之外,還保留了當時受地震和海嘯損害的建築殘垣,希望讓參觀的民眾能親眼目睹自然災害的力量。

整個園區的規劃設計,由日本知名設計師内藤廣的建築事務所擔綱,極簡且肅穆。戶外的公園一片遼闊,但其實地震前這裡也是個熱鬧的小鎮,曾有許多建築。如今市鎮搬遷到離海較遠的地方,並將整個高田市城鎮的地基都墊高。

復興的工程十年來沒有斷過。如今新建的堤防,從往日的5.5公尺提高到12.5公尺,提防前面,靠海沿岸曾有一片茂密的松林和砂洲,海嘯沖刷掉了一切。如果沒有增加海浪阻力的防潮林,恐怕當年造成的災難會更大,所以現在也正在將一株株松樹重新栽種回去。再過十年、二十年,又將重現一片森林。

岩手海嘯紀念館內的常設展示,以「守護生命,與大海、大地共生」,分成導覽劇場、探究歷史、了解事實、學取教訓和共同推進復興等區域,總計約有150件左右的珍貴資料,期望在歷經不斷重複的自然災害中,可以讓後人記取教訓,同時利用科技的輔助,盡可能的在下一場災難來襲時減少人員的犧牲。

到訪這天,擔任導覽的是位已經來到日本超過二十年的中國女性。她回溯地震當天,正在養老院工作的她,面對這輩子從未見過的恐怖海嘯,是如何分秒必爭跟同事拯救院內的老人,背著他們往高處跑。她記得,從高台上看見濃黑的海水沖走建築,捲來心裡的恐懼、倉皇和不安,令設施裡同為異鄉人的年輕志工們,抱著她嚎啕大哭。

「災後,曾經住在狹窄又密集的災民組合屋好幾個月。我帶了一個好動的小孩,更是身心狀態的大挑戰。」她說。

「地震後,海嘯來以前,明明可以逃走存活,但最後卻沒逃成的人,占了死者的四成。」她告訴同樣有地震,同樣四面環海的台灣人,說:「那些沒逃成的人,大多是從外面跑回家,而不是立刻前往指定的避難場所。」

對居住地形的了解,避難的要訣,平常就應該有所準備。

上一次的地震過去了,下一次的地震隨時會來。現在的她和其他倖存者一樣,過著平穩的日常生活,但總希望能將當時學習到的防災經驗傳承下去。所以她在這裡,跟許多從事口述歷史的東北志工們一樣,向眾人訴說這些重要的記憶。

/

岩手海嘯紀念館(東日本大震災津波伝承館)
岩手縣陸前高田市氣仙町字土手影180番地(高田松原海嘯復興祈念公園內)
9:00~17:00(最後入館時間為16:30)

https://iwate-tsunami-memorial.jp/zh-cmn-Hant/index.html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工作邀約請洽詢經紀人Susan 來信至[email protected]/ Contact for work:[email protected](Manager: Susan)
東京模樣是一種生活態度, 東京模樣說的不只是東京。 _ 台灣作家張維中的臉書專頁
View all posts